宏亞新聞
台灣俗語:拍斷手骨顛倒勇

音讀:Phah4-tng7 tshiu2-kut4 tian1-to3 iong2.
釋義:拍斷=打斷;顛倒=反而;勇=強健。雖然〈非自願的〉打斷了手骨頭,只要細心療治、盡力調養,反而讓人更加強健,即所謂「愈挫越勇」;鼓勵人要不畏困難挫敗,有志者事竟成。

閱讀全文

台灣閩南話很高雅、不低俗

或許有人認為,「台灣閩南語」係屬地方語言,難登大雅之堂。其實,它比許多其他方言甚至所謂的「國語」,不只毫不遜色,甚且文雅得不知凡幾,只是因為大家平常說慣了,加上台灣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外族統治,鮮少有人加以注意而導致如此誤會。

閱讀全文

請鬼提藥單

音讀:Tshiann2 kui2 the5 ioh8-tuann1.
釋義:鬼=人死後的邪靈;提=拿取。病人請求鬼魂去拿藥,穩死無活,必死無疑。比喻弄巧成拙,反誤大事。

閱讀全文

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

早在17世紀的明清時代,大批福建泉州府(44.8%)和漳州府(35.2%)的移民移居台灣,他們由原鄉帶來的語音,便隨而傳播至全台各地。而後隨著交通逐漸發達,人口流動容易,致使台灣閩南話口音趨向泉漳混合,形成「漳泉濫」。由於各地漳泉族裔多寡各異,混合程度亦不相同,因此有的地方略偏泉州,有的地方略偏漳州口音。

閱讀全文

台灣閩南語文字拼音

常有人說,台灣話有聲無字;更加有人質疑,台灣話無法呼音〈注音、拼音〉,究竟如何學習?其實,台灣閩南語多承襲古代漢語〈是漢語之一系〉,故其不只有字,而且早有所謂『十五音拼音法』,即「以『柳邊求去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』等十五個聲母〈子音〉,以及『君堅金規嘉干公乖經觀沽嬌梔恭高……』等四十五個韻母〈母音〉,加以八音聲調反切」的『反切注音法』,作為說讀拼音之根據。

閱讀全文

美哉,台語!

明朝末年時期,陸續有閩南粵東籍移民渡海抵台,尤其以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福佬人佔大多數;清廷治台200餘年間,閩人來台人數激增,其中仍以漳、泉兩地人氏最多,閩南語亦隨之傳至台灣各地。雖然不少來台移民在經濟改善之後隨即返回家鄉,但亦有一部分從此在台落地生根、與台灣原住民(多數為平埔族)通商、通婚,並將閩南語一併流傳至台灣,逐漸在各地演化其原鄉特色,自此成為台灣本地主要語言之一,一般稱之為「台灣話」。

閱讀全文

台灣,福爾摩沙,美麗之島!

台灣,福爾摩沙,美麗之島!16世紀中葉,葡萄牙船隊航經台灣海域時,水手發現浮現在太平洋中的一個美麗島嶼,不禁高呼「Ilha Formosa!」的讚頌之聲;因葡萄牙語的「Formosa」為「美麗」,「Ilha」為「島嶼」之意,故翻譯為美麗之島,於是,「福爾摩沙」就此成為歐洲國家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稱呼。

閱讀全文